崔天凯谈中美关系:要避免掉入陷阱,最好的
5863次查看 5评论
管孩子是个技术活。有人说要给爱和自由,尊重与和谐,让孩子顺从天性,自己成长成一颗大树;也有人说要打,打了才有记性,才不会养出“熊孩子”!其实啊,管孩子就和放风筝一样,爱和尊重能够让风筝飞得更高、更远; ...
管孩子是个技术活。 有人说要给爱和自由,尊重与和谐,让孩子顺从天性,自己成长成一颗大树; 也有人说要打,打了才有记性,才不会养出“熊孩子”! 其实啊,管孩子就和放风筝一样,爱和尊重能够让风筝飞得更高、更远;而家长的威信,就是牵着风筝的绳子,保证风筝在一个良好的轨道里。 给孩子爱与自由已经说了很多了,今天就来说说“打”。 到底该不该惩罚孩子呢? 如果该的,又该如何惩罚? 惩罚孩子是为了纠正错误 而不是发泄情绪 著名儿童精神分析专家,一线的社会工作者塞玛尔女士在《魔法岁月》一书指出:惩罚是"给以教训"或"纠正行为",但“不应该是教育者对孩子的报复或反击”。 说白了,就是惩罚的目的是给孩子教训,或者为了让孩子纠正错误的行为。但是不能因为被孩子气到了而进行惩罚。 比如我们常开玩笑说的“孩子不吃饭怎么办?”“揍一顿就好了。” 孩子经常不好好吃饭,对身体和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都不好。这是一个错误的行为,针对这个行为,骂一顿,或者打一顿都是可以的,让孩子记住要好好吃饭。 但是,不能因为今天本来心情就好,孩子呢又不好好吃饭。边吃边玩,把饭粒弄得满地都是。一想到一会还要擦地,不好的心情就更不好了! 于是给孩子一顿揍。 或者说“你现在不吃饭,就不许看动画片!” 这样就是不合理,这是一种“报复”行为。 ![]() 不是“慈母败儿” 管教态度不一致才是根本 前几天一个朋友跟我说,又和老公吵架了,起因就是管教孩子。 她要求家里一个人唱白脸,一个唱红脸。也就是一个在管教孩子的时候,另外一个要适时地护着点。 上周末一家人出去玩,在沙滩公园里,孩子嘟嘟看见其他小朋友用沙子盖起来的城堡就直了眼。想要加入,但是另外几个小朋友不同意,于是嘟嘟就上去几脚,把城堡给踩踏了。结果几个孩子哭成一团。 朋友老公就把嘟嘟叫过去一顿批评,朋友觉得批评得差不多了,就开始哄,又是给擦脸,又是给拿零食的,直到嘟嘟破涕为笑。 因为这件事,老公回去就和她吵了一场,说她“慈母败儿”。 ![]() “不是我惯着他,我也知道他做得不对,他爸不是已经批评他了吗!总不能让孩子觉得谁都不爱他吧,那都批评完了我哄一哄咋了?” 这种情况应该是很多爸爸妈妈教育的常态。 以前是“慈母严父”,现在可能会掉个个,变成“慈父严母”。但本质都是一样的,一个管,一个护。 家长对孩子的态度表现不一致,是教育的大忌。 时间一长,孩子就会开始去找父母的教育漏洞,来满足自己的。比如妈妈不让孩子吃巧克力,孩子却说是经过爸爸允许的。 孩子因为某件事情被爸爸揍了一顿,还没有反思成功呢,就被妈妈一顿安慰。那这顿揍基本就是白挨了,还会越来越皮,不听管教——反正妈妈会护着他,不怕! 所以,家长在给孩子订立教育原则之前,一定要充分地沟通协商好,在原则态度上要保持一致性。 树立起家长的威信,孩子才能听话,改正自身的错误。 否则就是,孩子白挨揍,家长白生气。辛辛苦苦惩罚了一顿“寂寞”。 ![]() 信守承诺 是孩子信任的基本条件 相信很多家长都被孩子抱怨过:“你说话一点都不算数”。 答应孩子周末带他去游乐园,去吃汉堡包,结果却因为“要加班”、“有事”等说辞给满心期待的孩子一个凉水澡。久而久之,孩子就会不再信任家长说的话。 会带来什么后果呢? ![]() 我认识一个孩子,叫宁宁。 很漂亮的一个小女孩,但是特别的“肉”。用一个词来形容,就是“荣辱不惊”。 这个词用在一个六七岁的小孩身上,实在不是什么好事。反正就是骂也没用,奖励也没用,该咋样还是咋样。 一开始我就想不明白,为什么会这样,知道有一次她把谁撒到裤子上。 我就带她换裤子,可是她死活不换,说回去爷爷会以为他尿裤子,会揍他。我怎么解释都不行,后来一边哭一边说:“你们都骗我,你们谁都骗我。” “爸爸天天骗我,说早点回来,可是从来都不回来。” “妈妈也骗我,说带我去玩,也不去。” “大家都骗我!!” 她根本不相信家长的话,而且对爸爸妈妈一点“畏惧”感都没有,更别提听话了。 对她而言,爸爸妈妈答应过的“奖励”从来都没有兑现过。所以她也不相信别人会给她奖励,自然就是油盐不进,“荣辱不惊”了。 而且,她也从不来不会去遵守“约定”的规矩,这都是受到家长“言而无信”的影响。 ![]() 家长能否对孩子信守承诺,是能否在孩子心中建立权威的重要前提。在生活中,孩子面前,家长应做到不应轻易向孩子作承诺,一旦许诺,就要设法兑现;如果因为某种原因对孩子失信,应该及时向孩子说明,并郑重道歉,和孩子一起商量可以弥补的形式,不能敷衍了事。 家长以身作则做一个言而有信之人,这样才能赢得孩子的尊重,成为孩子立正品德的好榜样。 最后,家长一定要记住一点:"所有训练孩子自控力的巧计,独家秘方,归根到底,孩子之所以配合对他的训练,是因为他希望得到父母的爱与赞同。" 惩罚的所有前置条件,都是让孩子知道:爸爸妈妈是爱他的! 只有在拥有爱、平等、尊重、自由的环境中的惩罚,才具有纠结孩子行为的意义。否则,对于孩子来说,只是严格管教。 #家庭教育加油站##家长##育儿小知识# |